3 月 19 日,我校在大学城校区举办 “2025 海外留学分享会”,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海外升学路径,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左丹,对外交流合作处副处长李莉娅,经济与管理学院张虹教授出席,留学归国学生代表、国际班及各学院100余名学生参加分享会,会议由李莉娅副处长主持。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上,经济与管理学院张虹教授依据自身留学经历作分享交流,对外交流合作处李莉娅副处长详细介绍学校留学项目与国际合作情况,左丹副校长总结发言,她鼓励同学们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成长道路,把握留学深造机会,勇敢追逐梦想,并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与海外院校的交流合作,优化留学指导服务。
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2022级文化产业与管理专业学生林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金枝作为赴马来亚大学交换学习的学生代表作留学经历分享。
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杜芯怡,现攻读马来亚大学博士,线上分享介绍了自己从交换生到申请硕士的留学过程。
此次分享会既传递了留学实用信息,也是学校国际教育交流探索成果的重要体现。未来,学校将秉持开放理念,拓宽国际合作路径,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留学资源与发展契机,助力学生登上国际舞台。
马来亚大学交换生:留学经历铸就成长蜕变
我校赴马来亚大学交换学习学生代表 金枝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金枝,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赴马来亚大学交流学习。
我校赴马来亚大学交换学习学生代表 林卡
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2022级文化产业与管理专业学生林卡,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赴马来亚大学交流学习。
01 记者:选择申请马来亚大学交换生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金枝:我之所以选择马来亚大学,是基于多方面的深入考量。作为世界QS排名60的学府,马来亚大学的学术声誉无疑是我做出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新媒体与数字传播领域的课程设置与我的专业兴趣高度一致。此外,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激起了我对跨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和期待。
林卡:马来亚大学注重跨学科研究,课程融合多学科元素,如商科结合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注重国际视野,鼓励关注全球议题,培养全球化思维,这些创新课程激发了我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和去马来亚大学交流学习的兴趣。
02 记者:回顾这段留学时光,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成长和转变在哪里?
金枝: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长和转变在于自信心和独立性的提升。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差异时,我从无所适从、焦虑不安到学会了如何快速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态。留学经历让我对全球化以及世界公民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激发了我在新媒体行业中更大范围发展的兴趣。回国后,我希望能将自己在马来西亚积累的跨文化沟通经验应用到中国的网络与新媒体行业中,为中国文化、中国媒体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林卡:留学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规划。马来亚大学作为东南亚地区顶尖的学府之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多元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我。我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体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次留学是十分宝贵的经历,让我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03 对即将去往马来亚大学交流学习的学弟学妹,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度过充实的留学生活? 金枝:留学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在做出留学决定时,建议各位同学在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涵盖语言学习、文化了解等所有自己有疑惑的方面。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务必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学会尊重和理解多样性。交换的真正目的,从来不是某个国家,而是成为那个变得更勇敢、更鲜活、更包容、更开放,且更珍惜现有的一切的自己。
林卡:在学业方面,要提前与课程导师取得联系,熟悉选课系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学业辅导中心的资源,特别是对于论文写作的支持。在生活方面,首先是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例如在斋月期间避免在公共场合进食等,同时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如文化之夜和开斋节市集,尝试学习一些基本的马来问候语,这是融入当地生活的最佳途径。国际学生中心(ISC)提供签证、住宿等一站式服务,遇到任何问题时,可以及时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