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贵州|我在贵州过年:苗族苗年

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 2025-01-21 0

当大多数人都在翘首以盼传统春节时

我却收到了一份独特的新年邀请

——去贵州体验苗族的苗年

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苗族的年节究竟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魅力

怀着满满的期待

我踏上了这场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

去揭开苗族苗年的神秘面纱

刚踏入贵州的苗族聚居地,我就被眼前那浓郁而独特的节日氛围深深震撼。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被精心装点,五彩斑斓的苗绣、寓意吉祥的剪纸,将每一处角落都渲染得格外喜庆。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们,宛如从画中走来,那华丽的服饰让人移不开眼。

苗族男子身着简洁大气的对襟上衣,搭配着黑色长裤,头上缠着的靛青色头帕,更显英气。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则是精致繁复,短款的上衣搭配着层层叠叠的百褶裙,裙摆上绣满了绚丽多彩的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苗族的古老传说。她们的颈间、腕上佩戴着精美绝伦的银饰,银铃随着她们的一举一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欢快的节日乐章。

庄重的祭祖仪式

苗年期间,祭祖仪式是重中之重,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在祭祖前,家家户户都精心准备丰富的祭品,酸鱼、酸鸭、鸡肉、猪肉,那浓郁醇厚的味道,是岁月沉淀的风味;糯米饭粒粒饱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香醇的美酒,承载着满满的敬意。这些祭品,无一不饱含着对祖先的感恩与祈愿。

家族祭祀时,族中长者神情庄重肃穆,口中念念有词,致着饱含深情的祭词,从近到远,逐一念出祖先的芳名。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家族的记忆,都是先辈们奋斗的足迹。念毕,纸钱在火中燃烧,化作缕缕青烟,带着后人的思念飘向远方;酒水缓缓洒下,寄托着对祖先的无尽缅怀。在这一刻,整个家族紧密相连,共同传承着苗族的文化根脉,让祖先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热闹的传统活动

除了庄重的祭祖仪式,苗年还有众多热闹非凡的传统活动,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苗族人的热情与活力。打糍粑的场景充满欢乐与温馨。人们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粑槽,两人一组,举起木槌,一上一下、交错有力地捶打。糯米在木槌的捶打下,渐渐融为一体,变成软糯的米团。周围的人们欢声笑语,苗族妇女们则巧手翻飞,将糍粑捏成一个个小圆球,再压扁成圆形,寓意着团团圆圆、生活甜蜜。

斗牛场上,气氛紧张而热烈。一头头膘肥体壮的水牛,在主人的牵引下,精神抖擞地步入赛场。它们眼神坚定,仿佛在向对手宣告着自己的实力。随着一声令下,两头水牛迅速冲向对方,坚硬的牛角相互撞击,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观众们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赛场。每一次激烈的碰撞,都让人心潮澎湃,为这些勇敢的“战士”们加油助威。

斗鸟活动同样精彩绝伦。画眉鸟在小巧精致的鸟笼中,一展歌喉,歌声婉转动听。比赛开始,两只画眉鸟被放入一个空旷的鸟笼,瞬间进入战斗状态。它们用尖嘴猛啄对方,扑腾着翅膀,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围观的人们紧紧盯着鸟笼,时而为精彩的打斗叫好,时而为鸟儿的胜负紧张不已。小小的斗鸟场,充满了趣味与欢乐,展现出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非遗精美绝伦的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制作工艺繁复精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织布时,苗族人选用天然的棉、麻等材料,通过灵巧的双手和简单却实用的工具,将纤维交织成布。每一根线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次穿梭都传递着对传统的坚守。

染布环节,独特的蓝靛染色工艺,让布料呈现出深邃而迷人的蓝色。那一抹蓝,如同苗族人心目中的蓝天,纯净而广阔。在染缸中反复浸染的布料,不仅染上了色彩,更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刺绣更是苗族服饰的灵魂所在。苗族妇女们用手中的针线,在布料上绣出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神话传说等图案,针法丰富多样,有平绣、辫绣、结绣、堆绣等,每一种针法都展现出高超的技艺。这些刺绣图案,不仅是美的装饰,更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生动记录,它们向后人诉说着苗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历程。

银饰制作也是苗族服饰的一大特色。苗族银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白银打造成精美的头饰、项圈、手镯、耳环等饰品。银饰上的花纹细腻精美,寓意吉祥。在苗年的盛大场合中,苗族姑娘们佩戴着华丽的银饰,行走间银铃作响,宛如灵动的仙子,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灵动的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绚丽瑰宝,也是苗年中不可或缺的精彩节目。芦笙作为苗族传统的吹奏乐器,由笙管、笙斗和簧片组成,音色明亮悠扬,仿佛能穿透时空,传递着苗族人民的情感与精神。

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舞,动作矫健而灵动。他们的脚步灵活多变,时而轻盈跳跃,如鸟儿在林间欢腾;时而稳健旋转,似大地在沉稳律动。舞蹈动作多模拟鸟兽的形态,如“斗鸡步”“喜鹊登枝”“猛虎下山”等,生动地展现出苗族人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芦笙舞的节奏明快而热烈,通常由慢到快,逐渐将气氛推向高潮。在欢快的节奏中,舞者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却又不失个性与活力。男子们的舞姿刚劲有力,展现出苗族的豪迈与勇敢;女子们的舞姿则轻盈优美,宛如山间的溪流,灵动而婉约。

在苗年的广场上,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共同跳起芦笙舞,场面蔚为壮观。芦笙的音乐声、舞者的脚步声、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苗族人民团结一心、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它将苗族的历史、信仰和情感融入其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长桌宴的特色美食

图片来源于新浪新闻

苗年的长桌宴,堪称一场盛大的美食狂欢,每一道菜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垂涎欲滴 。酸汤鱼首当其冲,成为餐桌上的明星菜品。红亮的酸汤,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是用野生毛辣果、木姜子加入辣椒,经过时间的发酵精心酿制而成。新鲜肥美的稻花鱼在这浓郁的酸汤中翻滚炖煮,吸收了酸汤的醇厚与鲜美,鱼肉鲜嫩爽滑,入口即化,酸中带着清新的山泉味,鲜中蕴含着稻花的香气,那独特的风味,让人欲罢不能,每一口都仿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

苗家腊肉也毫不逊色,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醇厚的口感征服了众人的味蕾。选用以五谷杂粮、蔬菜野菜喂养的武陵黑猪肉,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将猪肉砍成巴掌宽的块,趁热抹上盐和花椒,放入缸中腌制十天半月,让调料充分渗透进每一丝肉纤维。随后,将腌制好的猪肉挂于炕架,用微火慢熏两三个月。经过漫长时间的熏制,腊肉红中透亮,色泽诱人,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吃起来,香而不腻,那独特的烟熏味,是岁月的沉淀,是家的味道。

糯米饭则是苗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苗族人民对糯米饭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偏好,他们将糯米精心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圆润。随后,放入蒸笼中蒸熟,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出锅时,香气扑鼻。糯米饭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无需配菜,只需用手轻轻捏取,放入口中,便能感受到那纯粹的米香,仿佛能品尝到苗族人民辛勤劳作的汗水和对生活的热爱。

美酒的醇厚滋味

在苗年的欢乐氛围中,苗族米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苗族米酒的酿造工艺独特而讲究,通常选用优质的糯米作为原料。首先,将糯米反复清洗干净,去除杂质,然后根据温度的不同,用冷水浸泡8-12小时不等,直至米粒浸湿后无白心。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蒸锅蒸熟,制成糯米饭。待糯米饭冷却后,装入缸中,撒上甜酒曲,进行发酵。整个过程需要保持环境的干净,一切东西都不能沾凉水和油。大约经过20-25天的精心发酵,香甜醇厚的米酒就酿造完成了。

品尝苗族米酒时,那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瞬间让人陶醉其中。轻抿一口,米酒在舌尖上散开,口感醇厚,绵甜悠长,酒精度虽低,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在苗年的长桌宴上,人们高举酒杯,相互敬酒,欢声笑语回荡在耳边。米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苗族人民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桥梁。大家在米酒的微醺中,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悦与收获,畅谈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感悟与收获:难忘的苗年  

这次贵州苗年之行,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场深入苗族文化内核的奇妙探索。我亲眼目睹了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感受到了他们在传承非遗文化时的那份执着与自豪。每一个习俗、每一项技艺、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苗族千年的历史与智慧,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像苗族苗年这样的非遗文化正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逐渐被遗忘。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撑起一片保护伞,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绽放光彩,让苗族苗年的欢乐与美好,永远流传下去。